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休息时间用微信回工作算加班吗?武汉一公司与员工起纠纷
东莞石碣律师获悉
休息时间用微信回复工作算加班吗?
极目新闻报道,2021年,李女士加入了一家企业,并与该公司签订了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任职期间,每逢周末、下班之后,以及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李女士都会在休息时刻,接到公司高层领导通过微信发送的消息。这些消息内容涉及回复工作指令、修改方案等。李女士均按照要求,圆满完成了这些工作任务。
2023年下半年,公司业务发生变动,李女士与该公司就离职事宜展开了谈判。在此过程中,李女士提出公司应支付她在休息日加班的工资,总额达到12万元。遗憾的是,双方在这一点上并未能形成共识。
2024年4月,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正式接收了该公司与李女士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件,并予以立案。
在法庭之上,该公司辩解称,所有加班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与确认,未经此程序的工作时间不能算作加班。此外,李女士在从入职到劳动合同终止的整个期间,未曾提交过任何加班的申请。她的直接上级也未曾安排过加班任务,而李女士本人亦未曾向公司的人事部门提出过补记加班时间或调休的请求。
法院审理后认定,尽管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采用标准工时制,但依据李女士提供的微信对话记录、相关文件及工作事项统计表等材料,证实她确实在休息时间处理了工作相关事宜,并且这些处理已非简单沟通所能涵盖,故需进行实质性的处理。对于微信聊天记录中显示的,在工作时间以外处理工作事项的时间,应视作加班时间。
最终核算结果显示,法院裁定该公司需向李女士支付2021至2023年期间的加班费共计9万元。面对这一判决,该公司表示不满,遂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近期,二审法院审理后,依旧坚持了最初的原判。
承办法官指出,在处理劳动者隐性加班的问题上,不能简单以劳动者未在单位指定的工作地点,且未经单位批准进行加班为由来否认加班事实。他强调,应当淡化对工作场所的固定理解,全面评估劳动者是否实际提供了工作内容,以此来判定加班情况。
数字化办公的广泛应用导致“隐形加班”问题日益突出。劳动者们需留意保存加班的相关凭证(例如,聊天记录、任务交付证明等),而雇主则需对用工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中青评论多次就“隐形加班”话题进行探讨,明确提出“离线休息权”理应成为劳动者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在当今社会,抵制隐形加班,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之余能够享有充裕的个人时间东莞石碣律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最高法及人社部已明确指出“996工作制”属于违法行为;2022年,北京、山东等九个省份联合开展了针对超时加班的专项排查和整治行动;同时,“隐形加班”问题也被纳入了最高法的工作报告……这些举措都彰显了国家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纠正异常加班文化方面的坚定决心,旨在确保劳动者在工作在线时能获得应有的收益石碣律师,而在离线休息时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违法行为的代价也将逐步增加,导致用人单位任意妄为的空间将日渐缩小。一旦众多劳动者勇于对不合理的要求明确表示拒绝,并且用人单位能够自我规范,职场环境方能变得更加健康与和谐。
监审:杨扬
石碣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