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
修水县山林权属纠纷化解:现状、措施与显著成效
东莞石碣律师获悉
01修水县山林权属纠纷化解
山林权属纠纷现状
修水县,作为一座地处山区的庞大县份,其林地面积宽广东莞石碣律师,总计达到了532万亩,这一数字直接关系到超过14万户农户的实际利益。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山林权属纠纷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成为了他们心中难以解决的难题。为确保这一问题的妥善处理,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自2021年开始,修水县自然资源局主动采取行动,将山林权属纠纷的调解工作置于工作首位,给予高度重视。
解决措施与成效
他们秉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联合办公”的原则,对每一件纠纷都予以高度重视,致力于达成“接受一件、处理一件、动态消除”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该局已成功接收并处理了98起跨乡镇的案件,接待了2400多位前来咨询和访问的群众。各乡镇纷纷作出响应,总计处理了本地区1800起案件,共同处理案件超过200起,这一举措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展现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调解团队与成功案例
2005年,林改工作在进行中,却因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诸如山林证照不符、面积测量误差、边界线模糊等问题石碣律师,引发了众多山林权属争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修水县自然资源局果断采取了多项举措。他们特地邀请了专家对《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进行解读,同时组织调解人员认真研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林业政策。此外,特别制作了《山林权属政策法律法规问答》宣传手册,旨在使调解人员能够成为法律领域的行家里手。
依靠人民,注重调解
在修水县进行的林权改革中,颁发的林地证数量十分可观,共计三十万份,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矛盾和争议也不在少数。面对这些范围广泛、牵涉众多人员的山林矛盾,我们深刻意识到,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充分调动人民调解的效能,是妥善解决这些矛盾的核心所在。自2021年起,修水县何市镇、黄沙镇、溪口镇等拥有庞大林区面积的乡镇,逐步建立了以乡镇干部为骨干,并融合村组干部、资深党员、退休干部等多方力量的调解组织。这些组织在处理当地山林权属纠纷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比如,溪口镇北岸村21组的山林权属纠纷事件,就牵涉到19户农户,共计1380.2亩的山林。林权证的面积与实际状况略有出入,若需重新绘制地图,所需工作量庞大,耗时也将超过半年。为了高效地处理这一争议,北岸村的老党员陈如金等人主动参与调解,他们组织了有争议的农户进行协商,共同确定了四至边界,并签署了边界协议。最终,在保持2005年绘制的地图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有效地解决了这起纠纷,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02山林纠纷调处机制创新
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修水县自然资源局确权登记股的负责人吴烨明确指出,处理山林纠纷时,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对纠纷的细节进行细致划分,从而保证调解结果的权威性,使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自该局成立以来,在处理山林纠纷信访案件中,始终确保法律引用恰当、事实陈述清晰、处理结果明确无误;同时,调处结论公开透明、案卷资料完备齐全,未曾出现重复上访现象。这一切有力地展现了法律的威严,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调处机制与资源整合
针对山林权属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修水县自然资源局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走访,并进行了现场核实。他们逐步深入,揭开了山林权属的历史脉络,公正而合理地处理了相关争议。以上杭乡杏港村的山林权属纠纷案为例,该案涉及四都镇澡口村与上杭乡杏港村共计8个村民小组,涉及集体山林面积达1130.19亩。在林改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有证无山的情况,双方引发了争执。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修水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实地核对与勘查。他们最终将山林划分为19个边界清晰的地块,并将这些地块分别分配给了8个村民小组,从而彻底恢复了山林权属的历史真相。
此外,鉴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对权属争议调处的新需求,修水县近期对山林、土地、房屋等自然资源权属的纠纷处理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构建了综合性的调处体系。这一体系有效运用了联席会议制度,同步推进山林确权与自然资源确权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无缝隙、无障碍”的营商环境建设。
石碣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